2025年10月14日,英国内政部正式发布了《移民规则变更声明:HC1333》。这不是传闻,而是写进官方文件、在Gov.UK网站公开的正式政策。最受关注的一条,是Graduate Route(毕业生签证)的缩短。从2027年1月1日起,本科与硕士毕业生的留英时间将从24个月变为18个月。博士毕业生仍保留3年居留权。一句话总结:英国政府在重新划定“谁能留下”的边界。
除了毕业生签证,HC1333还调整了几项关键政策:
工作签证语言门槛从B1提高到B2(2026年1月8日生效);
高潜力人才签证(HPI)扩充院校名单,但新增年度限额(自2025年11月4日起,约8,000人/年);
创业签路径放宽:学生签证持有人可在英国境内直接申请InnovatorFounder(2025年11月25日起生效);
全球人才签证(GTV)优化:部分专业(如建筑)可提交团队项目(2025年11月11日生效);
过渡期设置:现有签证持有人,在续签或延签上享有一定缓冲。
从政策的语气中,我们能读出:
英国在收紧宽松政策的同时,也在重构“人才门槛”的优先级。
政策收紧背后的三重逻辑
政策的每一次收紧,背后都有现实考量。
第一,是控制留学规模。
过去三年,留学生数量飙升,伦敦、曼城的租房、医疗体系都出现紧张。
政府需要回应选民压力,用政策“限流”,让公共资源重新平衡。
第二,是提高人才门槛。
数据显示,大约三成GraduateRoute持有人在两年内未进入高技能岗位。
英国想要留下“能立刻创造价值”的人,而不是“暂时过渡”的人。
第三,是筛选与吸引并重。
HPI扩大名单,但设限额;博士延续三年;创业签放宽。
这其实是一场“精准筛选”——鼓励高端人才留下,同时压缩一般留学生的缓冲期。
对我们来说,这不仅是政策变化,更是留学逻辑的重置。
最直接的冲击:留英节奏被压缩
如果说之前的两年是个缓冲期,那现在,只剩下加速赛。
第一,求职节奏要提前一年。
英国的招聘季集中在秋季。过去你可以毕业后再找,现在必须在读书期间就完成实习、积累雇主对接。
否则,18个月转眼而过。
第二,语言要求更高。
SkilledWorker的英语等级提升到B2,这意味着——未来的语言成绩,不仅要“够”,还要“强”。
雅思备考目标要从“能过”变成“能赢”。
第三,签证转换更难。
企业担保成本高,小企业更谨慎。能留下的学生,往往是那些专业技能扎实、适配岗位清晰的人。
第四,也有新机会。
创业签(InnovatorFounder)放宽申请,对有项目、有想法的学生,是新的突破口。
GTV优化后,建筑、科研、艺术等领域也迎来政策红利。
所以,现在的留英,不再是缓冲,而是成长的冲刺期。
家长与学生的六个“应对行动”
面对变化,我们能做的不是抱怨,而是调整策略。
1、择校时看“就业连接”:
学校的职业服务、企业合作、实习机会——这些将决定毕业后的留英可能性。
2、选带实习或项目课程:
PlacementYear、IndustryTrack这些关键词,代表未来的签证转换力。
3、提前规划语言目标:
不再以“过线”为目标,而是要有竞争力。语言力,将成为未来所有路径的入场券。
4、考虑科研或博士路线:
博士仍享有3年窗口,是最稳定、最被优待的通道。
5、创业型学生要早做准备:
创业签政策利好,提前写商业计划、找孵化器、联系导师,能早一步卡位。
6、做好“双重方案”:
一套是留英路径,一套是回国或第三国的PlanB。有备无患,远比焦虑更有力量。
政策变得复杂,但机会从不曾消失。
上篇
如何玩转英国大学的学费分期政策?各种支付方式的终极大PK 下篇
根据英国政府即将推出的更严格新规,部分赴英移民需具备A-level水平的英语能力